本文來自:億恩網原創
作者:朱小慧
當地時間4月22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稱,與中國的關稅僵局是不可持續的,預計中美貿易戰將出現降級。
特朗普則表示,大幅下調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的巨額關稅,“145%的稅率非常高,但不會一直這么高。”
其實早在當地時間4月17日,特朗普就表示,他不想繼續提高對中國的關稅,因為這可能會使兩國之間的貿易陷入停滯。同時在談到美國會對中國進一步反制措施作何回應時,特朗普對記者暗示可能降低關稅。
這對中國賣家來說,無疑算是個好消息。
漲價?“敵不動我不敢動”
稍早些時候,外媒報道稱,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已過去一周,亞馬遜平臺商品價格整體依然平穩,尚未出現廣泛上漲跡象。
而根據億恩網對賣家圈的觀察,也發現不少中小賣家暫時仍持觀望態度并未開始漲價。
據這部分賣家而言,年前甚至于年初時候準備了足夠的庫存,早就發往亞馬遜美國倉庫,“按照以往的銷售節奏,第二季度基本上都還是在消耗上一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庫存,所以目前來看,大家最起碼還能用之前的售價頂一兩個月,大概到6月。”
此外,部分賣家目前并未為下一季度的備貨進行實際行動,因為關稅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如果現在備貨發貨,可能貨正到港,關稅就有變動,那屆時不漲價這部分貨物的成本就會很高,毫無利潤可言,如果漲價就會比競對沒有價格優勢。”
根據賣家所說,如果目前的高關稅執行期超過一個月,首當其沖被傷害的就是產品重量稍大又沒有極多庫存的賣家,而漲價顯然帶有“賭”的性質,如果提前備貨,在沒有更優的關稅方案出現前,賣家就需要支付高額關稅,成本極大幅度提升。
不漲價的另一層面原因還與競品有關。
“敵不動我不動”。部分亞馬遜賣家坦言,為了維持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他們計劃盡可能延緩漲價,“漲價還得看競品是不是有默契一起漲。”
這段時間以來,因為關稅等問題,又因為復活節假期,不少賣家提到出單量比往年同期悲觀,因此“目前大家都沒怎么動,我也不敢動,一動可能單量數據更慘。”
一東莞賣家透露,“現在我們在美國的海外倉還有大概一個半月的庫存。目前還沒有漲價的需求,要等上一兩個月看關稅的最后走向。”
同樣將美國市場視為重點的出海頭部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在面對關稅沖擊時,首席運營官司德表示:“關稅確實對我們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沒那么大。我們內部做預算的時候,其實對關稅有更壞的預期,所以其實我們提前已經做了很多準備。”
根據價格追蹤平臺Keepa的數據,目前亞馬遜上多數品類的價格波動幅度有限。在其追蹤的27個主要品類中,僅9個品類的商品平均價格高于過去90天,且漲幅大多不足1%。
其中,汽車、工藝品與樂器類商品略有上漲。與此同時,包括家電和玩具在內的16個品類價格出現下滑,平均降幅也多在0.5%以內。
Keepa首席執行官Julian Johann指出,除了個別細分市場外,目前尚未發現明顯的整體價格上揚。但他預計,未來幾周或數月內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
另一家亞馬遜產品價格追蹤平臺CamelCamelCamel的數據顯示,包括iPad在內的熱門商品,以及牙膏、花生醬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也在過去一周保持穩定。
同時,電商定價軟件公司Feedvisor總裁兼首席運營官Dani Nadel稱,從其服務的數千家企業反饋來看,目前大多數賣家仍在采取觀望策略。有部分賣家今年早些時候已為應對貿易戰囤積庫存,目前仍在消化現有產品。
無論是中國賣家還是美國本土賣家,億恩網留意到目前亞馬遜美區賣家在產品售價上基本保持不動,態度趨于謹慎。
雖然也有部分賣家表示自己有小幅漲價,比如每個SKU都漲了1美元-2美元,但漲幅相對并不高,這部分賣家表示,“自己的競品并不多,產品也比較扛打,所以就趁現在還有庫存漲價,因為后面的庫存利潤可能沒那么好了。”
比起線上購物,目前美國多地的線下商超已經普遍在漲價,不少美國門店老板也提到,若按照目前關稅,未來產品價格將再翻幾倍。
對于這一現象,亞馬遜中國賣家們也只表示,“什么都漲,就是同行不漲。”
據了解,目前亞馬遜平臺上大約40%的商品仍由平臺自營,其余則由第三方賣家提供。但因“低價”更具優勢,賣家們不敢輕易漲價,也就致使平臺價格變動不大。
Dani Nadel提到,已經有部分玩具品類的賣家將最低售價上調5%至10%,但沒有大面積產生這種情況。
比如泡泡瑪特,因行業毛利率水平較高,因此其目前尚未選擇立即漲價。
而從價格穩定原因來看,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賣家在美國本地仍有庫存;
2、平臺定價機制限制了賣家的直接漲價空間,擔心違反;
3、同行賣家對政策走向仍持觀望態度,未有動作。
所以,當下就算有部分賣家實施漲價,但在現行政策未松動前,賣家更傾向采用漸進式調整。
雖然目前亞馬遜整體價格未現大幅波動,但業內普遍預期,如果高關稅長期維持,且美國本土庫存逐步消化,價格上漲的壓力將難以回避。平臺規則、市場競爭和政策不確定性,仍是未來價格走向的變量。
受訪賣家們也表示,庫存剩最后一點還是這么高關稅的話,必然要漲價來應對成本。泡泡瑪特COO司德也坦言,未來不排除會考慮漲價來應對關稅壓力。
從理論上來說,關稅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消費者是否愿意接受大幅漲價后的商品,部分賣家表示不太擔心這個問題。
“就好像賣圣誕燈串,過圣誕節裝飾圣誕樹必須裝燈,就像中國過年必須買對聯燈籠一樣,漲價不也一樣要買嗎?而且我很自信我們的價格還是比國外賣家的有優勢的,至少中國供應鏈短期內沒那么容易被取代。”
對于賣家來說,美國市場體量大、購買力高,即便關稅加征及T86清關取消,但“車到山前必有路”且“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少賣家還算樂觀,“雖然漲價需要謹慎,可若是高關稅,誰也不可能不漲價,留出利潤空間。”
Temu、SHEIN漲價勢在必行
雖然賣家端還在觀望,但平臺已經宣布了漲價事宜。不過這之間還發生了一件烏龍事件。
早些時候,跨境圈瘋傳“Temu將從賣家賬戶扣除關稅”,引起大面積熱議,在諸多不滿聲中,Temu又被扣上了一條“罪責”。
但事實上,這僅僅是Temu更新的《商家協議》中提到:“您需自行支付/承擔產生的任何費用或款項”、“平臺有權從店鋪資金中扣除稅費”。
這并非新增規定,而是對此前規則的補充說明,且針對的是半托管賣家。全托管模式下,平臺統一清關,稅費早已計入成本核算,因此結算仍按申報價進行。而Temu會根據目的市場規定,代扣半托管賣家VAT稅費。
總而言之,Temu并未直接扣關稅。不過等5月2日小包免稅正式廢除,繳納進口商品估值的90%,或每件商品75美元(從6月1日起為150美元)等新政生效后,平臺是否有其他變動未知。
確定的是,Temu等高性價比平臺的商品將開始漲價。
不久前,Temu和SHEIN先后宣布,因“近期全球貿易規則和關稅政策的變化”,運營成本大幅上升,因此將自4月25日起(也就是稿件發布兩天后)陸續調整商品價格,并在網站提示用戶盡早購買。據悉,屆時賣家可在結賬頁面直接添加“關稅附加費”。
當然,對于具體的漲價幅度,兩方平臺均未披露。
比起亞馬遜等平臺,Temu和SHEIN在本次關稅之變中的漲價幾乎是必行的。
一直以來,Temu和SHEIN都采用高流量、低利潤的商業模式,通過大規模的商品銷售來獲取盈利。但關稅的大幅提升使得原本微薄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如果不進行價格調整,持續的虧損將難以為繼,甚至可能危及平臺的生存。漲價成為平臺在成本劇增的情況下,維持基本盈利空間的直接手段。
另一方面,如果不漲價,在關稅增加后,平臺合作的供應商或會因成本上升、利潤減少而導致減少產能甚至退出。通過漲價,可以將一部分增加的成本轉移給消費者,同時也有更多資金用于與供應商協商,畢竟穩定的供應鏈是跨境電商平臺的生命線。
再說,隨著市場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單純的低價會逐漸顯現平臺發展的局限性。一方面,低價商品往往在質量和品牌形象上存在一定短板;另一方面,競爭對手也在不斷模仿和卷低價,就比如亞馬遜推出了Amazon Haul。
因此,本次漲價或能讓Temu等逐步開始往中高端市場滲透,吸引更具消費能力和對品質有更高要求的客戶群體,實現市場定位的多元化和升級。
漲價或許會經歷一定的陣痛期。
比如最大挑戰之一便是用戶流失風險的顯著增加。根據摩根士丹利的調研數據,高達82%的Temu用戶表示計劃減少購買或轉向亞馬遜、沃爾瑪等本土平臺。
一直以來,Temu等的核心競爭優勢便是低價。當這一優勢逐漸減弱甚至消失時,消費者很可能會選擇其他更具性價比的購物平臺。畢竟,在電商市場中,價格因素始終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之一。
多數Temu全托管賣家表示,對前途感到灰暗。一項賣家調查顯示,T86小包豁免取消后,有38%的全托管賣家將退出Temu,有30%表示將轉戰半托管,剩下的則表示將視平臺應變策略等情況而定。
不過有平臺賣家表示,自從宣布漲價后,其店鋪產品迎來了搶購熱潮,單量在一天之內激增了好幾倍,另有數據表明,SHEIN美國站流量在24小時內激增180%,Temu家居類目訪問量也創下季度峰值。
當下,為了應對成本壓力,Temu和SHEIN已經開始調整廣告策略。
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4月Temu在Meta等社媒平臺的日均廣告費比上個月減少31%,SHEIN則同比減少19%。
作為“中國跨境電商四小龍”之一,TikTok Shop自關稅變動后不太樂觀。根據EchoTik估算,截至4月中旬的一周,TikTok Shop在美國的商品交易總額(GMV)為1.97億美元,低于前一周的2.51億美元,而3月最后一周的銷售額更高達2.91億美元。
也就是說,或受關稅影響,TikTok Shop美國周GMV下跌了近1億美元。當然,平臺并未對此數據進行回應。
根據部分媒體的報道,已有TikTok Shop賣家暫停美國市場的運營,轉而開拓歐洲和東南亞市場。
暫停發貨,中美貨運量下跌
《黑天鵝》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在社媒平臺分析中美貿易戰誰損失更大,舉例稱:一件在美國以100美元售出的商品中,只有大約12美元流向中國(這是征收關稅的基數),其余約88美元則支付給美國本土企業和從業者,包括設計、運輸、批發、零售和品牌等環節。因此如果這件商品的市場需求下降50%,中國方面的損失是6美元,而美國相關行業的損失則超過44美元,相當于中國損失的7倍。
遲遲不落錘,賣家還算淡定。一項調查顯示,超過50%的賣家對于發貨持“暫時躺平”態度,僅有18%的賣家則無奈稱“該發就要發,沒辦法”,比如要沖刺今年的亞馬遜Prime Day,要求庫存6月18日之前必須入倉,而現在也已經要開始考慮是否要準備發貨。
目前,貨代價格變動較大,不少賣家不想承擔未定的關稅成本。美國進口貨運量亦能佐證。
早些時候,外媒報道稱,受關稅不確定性影響,美國進口貨運量預計將在2025年下半年同比下降至少20%。
在特朗普4月2日宣布新關稅前,為在關稅實施前完成清關,美國主要港口的進口量有所上升。數據顯示,3月港口進口集裝箱量達214萬標準箱(TEU),同比增長11.1%。
但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NRF)與Hackett Associates的預測指出,4月進口量預計為208萬TEU,僅同比增長3.1%,較上月預測的增長5.7%(213萬TEU)明顯放緩。
根據Vizion的數據,4月1日至8日期間,全球集裝箱預訂量環比下降49%,美國進口訂單下降64%,而來自中國的預訂也下跌了36%,在政策不確定環境下,市場按下了“暫停鍵”。
貨代同樣留意到目前全行業的觀望態度,稱“行業幾乎陷入停滯”。
“雖然3月部分客戶加快了從中國的出貨節奏,但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越南和泰國的出口商則因突如其來的高額關稅措手不及,大多數客戶已經取消了預訂。”
Vizion對美國港口進口量的預測首次出現大幅下調,稱5月進口量將結束連續19個月的同比增長,預計為166萬TEU,同比下降20.5%(此前預期是增長2.8%至214萬TEU);6月將更為低迷,預計下降26.6%至157萬TEU,為2023年2月以來最低水平。
在這樣的背景下,預測2025年上半年總進口量預計為1173萬TEU,同比下降2.9%,這與年初預測的同比增長5.7%至1278萬TEU形成鮮明對比。下半年則延續下行趨勢,進口量將同比減少至少20%。
整體來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對美國全年進口貨運量構成重大沖擊,未來數月的實際表現將高度依賴于中美貿易談判進展及特朗普關稅措施的走向。
此外,關稅變動目前正在加劇物流企業的工作效率難題。
兩日前(4月21日),DHL正式暫停向美國消費者發送申報價值超過800美元的全球B2C貨運服務。
其表示,此舉是應對美國海關監管變化導致清關時間顯著延長的“臨時措施”。自4月5日起,美國海關將正式清關的申報門檻由2500美元降至800美元,所有高于該門檻的進口貨物必須進行正式入境手續。
DHL指出,此項政策調整導致清關業務量激增,擾亂了其國際物流運營,導致“從任何原產地到美國的貨物運輸延誤數日”,公司正全天候處理積壓事務。
另外,根據Cirrus Global Advisors的預測,T86小包政策調整在未來三年內將導致全球航空貨運收入減少超過220億美元(尚未包含將關稅增加之后的影響),僅中美航線上航空貨運收入就可能下滑超過30%。
因為中美空運對電商訂單高度依賴。據估算,約50%-60%的中美空運貨量來自電商訂單,電商整體占全球空運市場貨量約20%。當前每天有數十架寬體貨機專門運送從中國發往美國的電商包裹。
然而,新政策將深刻改變中國電商平臺所使用的直郵模式,因為直郵不再具有經濟可行性。
目前特朗普對關稅政策有所松口,但未來一段時間內,貿易環境仍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掃碼關注二維碼
2025-05-07 19:28
2025-05-07 11:56
2025-05-08 19:35
2025-05-08 11:55
2025-05-06 18:53
2025-05-06 13:52
掃碼加入社群
掃一掃
關注億恩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