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億恩網原創
作者:雷景
引言 老牌零售巨頭受沖擊,受益最大的會是亞馬遜?
互聯網時代,電商零售的崛起使實體零售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從“百年老店”梅西到沃爾瑪,這前進的步伐與亞馬遜這個高歌猛進的巨頭相比下,略顯讓人心焦。
前不久亞馬遜的財報爆出prime 會員數量在一年時間由5800萬猛增到8000萬時,整個行內人嘴巴張的能吞下一只大雞蛋。會員能達到這個數量的,在美國除了costco沒有其他人。
但2016年一年,會員的數量變化已經顯示出實體與電商零售之間實力的差別。亞馬遜從5000多萬,不過一年的時間增加到8000多萬,而costco在同期卻變化不大。這個市場份額的差別就逐漸顯現。
一個市場中消費者的人數是一定的,實體零售中流失的客戶有不少,那這部分客戶當然不會消失,因為生活是需要消費的,這是剛需,客戶只會在不同的零售品牌之間流轉。
那流失的客戶都去了哪里呢?
身處美帝國還不忘憂國憂民的阿米哥給出了一些數據:
梅西百貨將近有三,四百萬個顧客在過去三年內紛紛逃離梅西轉頭別家零售商,你們都以為亞馬遜是最大受益者?大錯特錯。
從梅西百貨離開的顧客轉入前八大家的比例分布如下:
Tj maxx占25.6%(品牌折扣店,最大受益者)
Norstrom Rack占22.5%(老牌新零售者)
Kohl19.4%(老牌新零售者)
JC penny18.9%(老牌新零售者)
Amazon 18.7%(我們的最愛,我亞)
Dillard’s15.0%(老牌新零售者)
Ulta14.8%(老牌新零售者)
據米哥分析:零售業關店,一方面是因為租賃期將滿,根據實際的財務分析,判斷關停,另一方面,門店的綜合產出未在預計時間內達成,果斷關停,有其固有的行業規律。
所以,一味唱衰零售體系,其一,因為看不明白,其二,是因為看得太明白,其三,是因為有目的地吹捧自己的新零售。
不管看不看的明白不可否認的是,電商新零售的出現確實是對實體產生了一定沖擊,但對實體零售來說,零售電商還不至于像洪水猛獸,某些實體零售下滑蕭條的景象的確是自身策略方面的問題。
有分析認為,近兩年來美國零售行業業績堪憂的重要原因是零售企業的大幅擴張。
數據顯示,在從1970年至2015年的45年里,美國商場擴張速度比人口增長速度要快2倍。美國人均購物空間比加拿大多出40%,是英國的5倍,是德國的10倍。據不完全統計,美國一座大城市目前約有1200家頗具規模的購物商場,加上小型品牌零售店,數量將以萬家計算。而擴張過剩導致的后果就是關店。
以上圖為例,梅西流失的客戶轉向的仍舊是一些老牌零售,以亞馬遜為代表的線上零售平臺,在“接收”老牌電商下的客戶時并未有顯示出想象中驚人吸引力。
掃碼關注二維碼
掃碼加入社群
掃一掃
關注億恩公眾號